时间线说明
本时间线按历史顺序展示中国主要朝代,包括各朝代的存在年代、重要人物、经典著作和重大事件,点击朝代名称可快速跳转。标注黄色背景部分为初高中历史核心考点。
夏朝
约公元前2070年 - 约公元前1600年
重要人物
- 禹 - 夏朝开国君主,治水有功,建立世袭制
- 启 - 禹的儿子,继承王位,确立"家天下"制度
- 桀 - 夏朝末代君主,暴虐无道,导致夏朝灭亡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约前2070年 - 禹建立夏朝,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
- 约前1600年 - 商汤灭夏,夏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二里头遗址文物 -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,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
- 玉璋、铜爵 - 可能与夏朝相关,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
初高中考点
-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,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
-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("公天下"变为"家天下")
商朝
约公元前1600年 - 约公元前1046年
重要人物
- 商汤 - 商朝开国君主,灭夏建商
- 盘庚 - 迁都殷,使商朝稳定发展
- 武丁 - 商朝鼎盛时期的君主,开创"武丁中兴"
- 纣 - 商朝末代君主,残暴无道,导致商朝灭亡
文化成就与发明
- 甲骨文 -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
- 青铜器 - 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,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
- 陶器制作 - 出现原始瓷器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约前1300年 - 盘庚迁都于殷,商朝又称殷商
- 约前1046年 - 周武王伐纣,牧野之战,商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司母戊鼎(后母戊鼎) - 河南安阳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- 甲骨文 -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河南博物院
- 四羊方尊 - 湖南宁乡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
-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
-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
周朝
约公元前1046年 - 公元前256年
分为西周(前1046年-前771年)和东周(前770年-前256年),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
重要人物
- 周武王姬发 - 周朝开国君主
- 周公姬旦 - 制定礼乐制度,辅佐成王
- 孔子 - 儒家学派创始人,思想家、教育家
- 老子 - 道家学派创始人,著有《道德经》
- 孙子 - 军事家,著有《孙子兵法》
- 商鞅 - 政治家,在秦国推行变法
经典著作
- 《诗经》 -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
- 《尚书》 - 上古历史文献汇编
- 《易经》 - 古代占卜用书,包含深刻哲学思想
- 《道德经》 - 老子所著,道家经典
- 《论语》 - 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
- 《孙子兵法》 - 孙武所著,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前1046年 - 牧野之战,周武王灭商建周
- 前841年 - 国人暴动,共和行政,中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
- 前771年 - 犬戎攻破镐京,西周灭亡
- 前770年 - 周平王东迁洛邑,东周开始
- 前475年 - 战国时期开始,诸侯争霸加剧
- 前356年 - 商鞅变法,秦国开始崛起
- 前256年 - 秦灭周,周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毛公鼎 - 陕西岐山出土,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- 利簋 - 陕西临潼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,记载武王伐纣
- 曾侯乙编钟 - 湖北随州出土,藏于湖北省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
-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: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
- 百家争鸣: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等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
-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
- 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
秦朝
公元前221年 - 公元前207年
重要人物
- 秦始皇嬴政 - 统一六国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
- 李斯 - 秦朝丞相,协助秦始皇推行各项改革
- 赵高 - 宦官,导致秦朝迅速衰落的重要人物
- 秦二世胡亥 - 秦朝末代皇帝,昏庸残暴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统一度量衡、文字和货币 -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
- 修筑长城 -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
- 修筑驰道和直道 -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
- 郡县制 -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前221年 - 秦始皇统一六国,建立秦朝
- 前213年 - 焚书坑儒,加强思想控制
- 前209年 - 陈胜吴广起义,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
- 前207年 - 巨鹿之战,项羽大败秦军主力
- 前207年 - 秦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秦始皇兵马俑 - 陕西西安出土,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
- 秦权、秦量 - 各地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
- 里耶秦简 - 湖南龙山出土,藏于里耶秦简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(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)
-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
-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
- 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的原因
汉朝
公元前202年 - 公元220年
分为西汉(前202年-8年)、新朝(8年-23年)和东汉(25年-220年)
重要人物
- 刘邦(汉高祖) - 汉朝开国皇帝
- 刘彻(汉武帝) - 使汉朝达到鼎盛,开拓疆土
- 司马迁 - 史学家,著有《史记》
- 张骞 - 出使西域,开辟丝绸之路
- 蔡伦 - 改进造纸术
- 张仲景 - 医学家,被称为"医圣",著有《伤寒杂病论》
- 华佗 - 医学家,发明麻沸散
经典著作
- 《史记》 - 司马迁著,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
- 《汉书》 - 班固著,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
- 《伤寒杂病论》 - 张仲景著,中医经典
- 《九章算术》 - 古代数学名著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造纸术 - 蔡伦改进,推动文化传播
- 地动仪 - 张衡发明,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
- 丝绸之路 - 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前202年 - 刘邦称帝,建立汉朝
- 前138年 -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
- 前134年 -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,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
- 8年 - 王莽篡汉,建立新朝
- 25年 - 刘秀称帝,建立东汉
- 105年 - 蔡伦改进造纸术
- 184年 - 黄巾起义,动摇东汉统治
- 220年 - 曹丕篡汉,汉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马踏飞燕(铜奔马) - 甘肃武威出土,藏于甘肃省博物馆
- 金缕玉衣 - 河北满城出土,藏于河北博物院
- 居延汉简 - 内蒙古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
初高中考点
-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(政治、思想、军事)
-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历史意义
-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
- 《史记》的作者、体例和历史地位
- 两汉的科技成就:医学、数学、天文等
三国时期
公元220年 - 280年
重要人物
- 曹操 - 魏国实际建立者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
- 刘备 - 蜀汉开国皇帝
- 孙权 - 东吴开国皇帝
- 诸葛亮 - 蜀汉丞相,政治家、军事家
- 关羽 - 蜀汉名将,被后世尊为"武圣"
- 周瑜 - 东吴名将
经典著作
- 《三国志》 - 陈寿著,记载三国时期历史
- 《伤寒杂病论》 - 张仲景著,中医经典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200年 - 官渡之战,曹操大败袁绍,奠定统一北方基础
- 208年 - 赤壁之战,孙刘联军大败曹操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
- 220年 - 曹丕称帝,建立魏国
- 221年 - 刘备称帝,建立蜀汉
- 222年 - 孙权称王,建立东吴
- 230年 - 孙权派船队到达台湾(夷洲)
- 263年 - 魏灭蜀汉
- 280年 - 西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曹嵩墓文物 - 安徽亳州出土,藏于亳州市博物馆
- 三国吴简 - 湖南长沙出土,藏于长沙市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及影响
-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
-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措施
- 吴国开发江南的表现
晋朝
公元265年 - 420年
分为西晋(265年-316年)和东晋(317年-420年)
重要人物
- 司马炎(晋武帝) - 晋朝开国皇帝,统一三国
- 王羲之 - 书法家,被称为"书圣",代表作《兰亭集序》
- 陶渊明 - 文学家,田园诗派创始人
- 顾恺之 - 画家,代表作《洛神赋图》
文化成就
- 书法艺术 - 达到很高成就,出现王羲之等书法大家
- 山水诗 - 开始兴起,为后世山水诗奠定基础
- 绘画艺术 - 顾恺之提出"以形写神"绘画理论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265年 - 司马炎篡魏,建立西晋
- 280年 - 西晋灭吴,统一中国
- 316年 - 匈奴攻破长安,西晋灭亡
- 317年 -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,建立东晋
- 383年 - 淝水之战,东晋大败前秦
- 420年 - 刘裕篡晋,建立宋朝,晋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《兰亭集序》摹本 - 王羲之代表作,真迹失传,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等
- 《洛神赋图》摹本 - 顾恺之画作,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
- 青瓷羊尊 - 江苏南京出土,藏于南京博物院
初高中考点
-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"八王之乱"
-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特点(以少胜多)
-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《兰亭集序》
-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
南北朝
公元420年 - 589年
南朝:宋、齐、梁、陈;北朝: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
重要人物
- 祖冲之 - 数学家,计算出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
- 郦道元 - 地理学家,著有《水经注》
- 贾思勰 - 农学家,著有《齐民要术》
- 谢灵运 - 文学家,山水诗派代表人物
- 孝文帝 - 北魏皇帝,推行汉化改革
经典著作
- 《水经注》 - 郦道元著,古代地理名著
- 《齐民要术》 - 贾思勰著,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
- 《文心雕龙》 - 刘勰著,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圆周率计算 -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3.1415926-3.1415927之间
- 石窟艺术 - 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等的开凿
- 农学体系 - 《齐民要术》总结了六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经验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439年 - 北魏统一北方
- 485年 - 北魏实行均田制
- 494年 -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推行汉化政策
- 534年 -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
- 581年 - 杨坚建立隋朝
- 589年 - 隋灭陈,统一中国,南北朝结束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云冈石窟造像 - 山西大同,世界文化遗产
- 龙门石窟造像 - 河南洛阳,世界文化遗产
- 青瓷莲花尊 - 河北景县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
-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
- 《齐民要术》的作者和历史地位
-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
隋朝
公元581年 - 618年
重要人物
- 杨坚(隋文帝) - 隋朝开国皇帝,统一中国
- 杨广(隋炀帝) - 隋文帝之子,修建大运河,三征高句丽
- 李春 - 工匠,设计建造赵州桥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创立科举制度 - 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
- 开凿大运河 - 连接南北交通,促进经济文化交流
- 赵州桥 - 李春设计,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581年 - 杨坚称帝,建立隋朝
- 589年 - 隋灭陈,统一中国
- 605年 - 开始开凿大运河
- 611年 -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
- 618年 - 李渊称帝,建立唐朝,隋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赵州桥 - 河北赵县,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
- 隋代彩绘陶俑 - 陕西西安出土,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
- 大运河遗址 - 流经多省市,部分段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
初高中考点
-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间、中心、南北端点和作用
- 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
- 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
- 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
唐朝
公元618年 - 907年
重要人物
- 李渊(唐高祖) - 唐朝开国皇帝
- 李世民(唐太宗) - 创造"贞观之治",唐朝盛世
- 武则天 -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
- 李隆基(唐玄宗) - 创造"开元盛世",后期发生安史之乱
- 李白 - 诗人,被称为"诗仙"
- 杜甫 - 诗人,被称为"诗圣"
- 玄奘 - 高僧,西行取经
- 鉴真 - 高僧,东渡日本传播佛法
经典著作
- 《唐诗三百首》 - 收录唐诗精华
- 《金刚经》印刷本 -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
- 《茶经》 - 陆羽著,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
- 《千金方》 - 孙思邈著,医学名著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雕版印刷术 - 推动文化传播
- 火药 - 开始应用于军事
- 唐诗 - 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
- 曲辕犁和筒车 - 农业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618年 - 李渊称帝,建立唐朝
- 627-649年 - 贞观之治,唐朝国力强盛
- 713-741年 - 开元盛世,唐朝鼎盛时期
- 755-763年 - 安史之乱,唐朝由盛转衰
- 907年 - 朱温篡唐,建立后梁,唐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唐三彩 - 河南洛阳、陕西西安出土,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、陕西历史博物馆
- 《金刚经》雕版印刷品 - 甘肃敦煌出土,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
- 乐舞俑 - 陕西西安出土,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和原因
- 唐朝的对外交流: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
- 安史之乱的影响:唐朝由盛转衰
- 唐诗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风格
-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
宋朝
公元960年 - 1279年
分为北宋(960年-1127年)和南宋(1127年-1279年)
重要人物
- 赵匡胤(宋太祖) - 宋朝开国皇帝
- 苏轼 - 文学家、书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
- 王安石 - 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文学家
- 岳飞 - 抗金名将
- 朱熹 - 理学家,宋代理学集大成者
- 沈括 - 科学家,著有《梦溪笔谈》
- 毕昇 - 发明家,发明活字印刷术
科技与文化成就
- 活字印刷术 - 毕昇发明,推动文化传播
- 指南针 - 应用于航海
- 火药武器 - 广泛应用于军事
- 《清明上河图》 - 张择端绘制,反映北宋都城繁华
- 宋词 - 文学的重要形式,苏轼、李清照、辛弃疾为代表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960年 -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建立宋朝
- 1069年 - 王安石开始变法
- 1127年 - 靖康之变,北宋灭亡
- 1127年 - 赵构称帝,建立南宋
- 1140年 - 岳飞郾城大捷
- 1279年 - 元灭南宋,宋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《清明上河图》 - 张择端绘,藏于故宫博物院
- 宋瓷(汝窑、官窑、哥窑等) - 藏于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等
- 宋代活字印刷品 -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
初高中考点
-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
- 活字印刷术、指南针、火药的发明和传播
- 宋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
- 岳飞抗金和南宋的偏安
-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
元朝
公元1271年 - 1368年
重要人物
- 成吉思汗 - 蒙古帝国建立者,统一蒙古各部
- 忽必烈(元世祖) - 元朝开国皇帝,统一中国
- 关汉卿 - 戏剧家,代表作《窦娥冤》
- 马可·波罗 - 意大利旅行家,曾在元朝为官
文化成就
- 元曲 - 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,关汉卿、马致远等为代表
- 《授时历》 - 郭守敬编制,历法精确
- 大都的规划建设 - 今北京城市规划的基础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1206年 -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,建立蒙古汗国
- 1271年 - 忽必烈改国号为"大元"
- 1279年 - 元灭南宋,统一中国
- 1341年 -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
- 1368年 - 朱元璋建立明朝,元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元青花瓷器 - 江西景德镇出土,藏于故宫博物院、英国大英博物馆等
- 居庸关云台 - 北京昌平,元代雕刻艺术杰作
- 《窦娥冤》元代刻本 -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
初高中考点
- 元朝的统一及其意义
- 行省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
-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
- 元曲的代表作家和作品
明朝
公元1368年 - 1644年
重要人物
- 朱元璋(明太祖) - 明朝开国皇帝
- 朱棣(明成祖) - 发动靖难之役,迁都北京
- 郑和 - 航海家,七下西洋
- 李时珍 - 医学家,著有《本草纲目》
- 徐霞客 - 地理学家,著有《徐霞客游记》
- 宋应星 - 科学家,著有《天工开物》
经典著作
- 《本草纲目》 - 李时珍著,药物学巨著
- 《三国演义》 - 罗贯中著,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
- 《水浒传》 - 施耐庵著,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
- 《西游记》 - 吴承恩著,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
- 《天工开物》 - 宋应星著,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郑和下西洋 -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
- 紫禁城建造 -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
- 长城修缮 - 明长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
- 小说创作 - 古典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1368年 - 朱元璋称帝,建立明朝
- 1405-1433年 - 郑和七下西洋
- 1421年 - 明成祖迁都北京
- 16世纪中期 - 戚继光抗倭
- 1644年 - 李自成攻入北京,明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紫禁城(故宫) - 北京,世界文化遗产
- 明十三陵 - 北京昌平,世界文化遗产
- 《本草纲目》早期刻本 -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
- 郑和宝船模型 -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初高中考点
-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、规模和意义
-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(废除丞相、设立内阁等)
- 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四大古典小说
-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和意义
- 明长城的起止点和作用
清朝
公元1636年 - 1912年
重要人物
- 努尔哈赤 - 后金建立者
- 皇太极 - 改国号为"清"
- 康熙皇帝 - 巩固清朝统治,开创"康乾盛世"
- 乾隆皇帝 - 清朝达到鼎盛时期
- 曹雪芹 - 文学家,著有《红楼梦》
- 林则徐 - 政治家,主持虎门销烟
- 曾国藩、李鸿章 - 洋务派代表人物
经典著作
- 《红楼梦》 - 曹雪芹著,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
- 《四库全书》 -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
- 《儒林外史》 - 吴敬梓著,讽刺小说代表作
重大成就与发明
- 《四库全书》编纂 - 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之一
- 园林建筑 - 圆明园、颐和园等达到古代园林艺术顶峰
- 京剧形成 - 中国国粹,综合戏曲艺术
- 近代工业起步 -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
重大事件与转折点
- 1636年 - 皇太极改国号为"清"
- 1644年 - 清军入关,定都北京
- 1684年 - 清朝设置台湾府,隶属福建省
- 1840-1842年 - 鸦片战争,中国近代史开端
- 1860年 -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
- 19世纪60-90年代 - 洋务运动
- 1894-1895年 - 甲午中日战争
- 1900年 - 八国联军侵华
- 1911年 - 辛亥革命爆发
- 1912年 - 清帝退位,清朝灭亡
重要文物及馆藏
-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物 - 北京故宫博物院
- 颐和园、避暑山庄 - 世界文化遗产
- 《红楼梦》早期抄本 - 藏于国家图书馆等
- 圆明园遗址 - 北京海淀,爱国主义教育基地
初高中考点
-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(对台湾、西藏、新疆的管辖)
- 鸦片战争的时间、原因、结果和影响
- 《南京条约》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
-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
- 甲午中日战争和《马关条约》的影响
-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
- 《红楼梦》的文学地位和影响